导读
01|智能减负、赋能基层、精准服务……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开出体检单
02|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上海市社区生境花园建设导则(试行)》
03|优化装修垃圾收运服务,推动居住环境品质提升
04|10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
05|《能源规划管理办法》印发,助推能源高质量发展
06|生态环境部重磅发布!三大行业入局,中国碳市场迎来关键性扩围
07|与国同庆送福利 | 你的环保知识能换奖品!不服来“较”!
08|中器集团董事长张学旺参加安徽卫视中秋晚会,与徽商企业家共唱《我们都是徽骆驼》
09|月满中秋,绿色同行——中器集团中秋特辑
01 新闻速览
智能减负、赋能基层、精准服务……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开出体检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近期,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全市16个区定向反馈了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评估体检报告,促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这次体检评估调查覆盖全市16个区、221个街镇(含工业区),共为6700余个居住区(村)、2600余个企事业单位、1500余条路段进行了实效“体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平稳,分类投放新技术加快应用,作业扰民治理有效推进。同时,发现各类“问题病灶”1.2万余处,主要集中在湿垃圾纯净度不佳、垃圾房周边环境不好等方面。
今年8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评估办法(试行)》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评估工作实施方案(2025年度)》。新发布的评估办法以“由被动评估转向自主参与、由结果导向转为过程管控、由重在考核转型服务赋能”三个转变为核心,重塑评估体系,让垃圾分类评估升级为一场全民参与、全域升级、全程赋能的治理新体验。
一、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
二、从“年终总结”到“天天向上”
三、从“扣分制”到“赋能派”
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估结果,将根据全年“体检”后“治愈”情况,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导向,在来年第一季度向社会公布。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上海市社区生境花园建设导则(试行)》
上海环境9月30日讯,为落实《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更好支撑社区生境花园建设工作,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绿化市容局制定印发了《上海市社区生境花园建设导则(试行)》,规定了社区生境花园的总体原则、通用要求、建设流程、调查评估、场地设计、建设施工和运维管理,适用于上海市各类社区生境花园的建设。
一、高度重视社区生境花园规划建设
社区生境花园对提升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区要加强统筹谋划,将社区生境花园纳入公园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连通性、社区建设需求等因素,科学储备辖区内的建设选址。
二、着力提升社区生境花园建设质量
各区开展各类社区生境花园的规划、建设和运维管理时,要以导则作为根本遵循。
三、加强社区生境花园长效运维支持
各区要研究建立社区生境花园长效运维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家、企业、志愿者团队等多方作用,广泛筹措运维管理资金。
四、加大社区生境花园宣传推广力度
各区应及时总结经验做法,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加强宣传报道,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共同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优化装修垃圾收运服务,推动居住环境品质提升
9月29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举办2025年度第五期“局长服务接待日”活动,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优化装修垃圾收运服务”主题,通过实地调研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探讨装修垃圾收运问题的治理路径与优化举措。
会议围绕装修垃圾投放规范有序、收运便捷及时、收费透明合规、过程环保高效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当前,全市深化推进装修垃圾收运新模式,对不具备设置封闭厢房条件的住宅小区,推广移动式专用回收箱或临时交付点等先进模式。其中,专用回收箱已累计覆盖1918个住宅小区,今年还将继续推动达到2000个,进一步提升源头投放便捷性。
为进一步提高装修垃圾收运服务水平,市绿化市容局会同市房屋管理局、市城管执法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制定《上海市装修垃圾规范投放与处理指引》,着力加强投放管理,优化预约清运,强化公开透明,指引装修人、物业企业、收运单位提升装修垃圾收运服务,共同维护良好居住区环境。
下一步,市绿化市容局将通过更广泛的调研,吸纳更多民意,提升出台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装修垃圾收运服务水平。
10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
9月30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10月上半月(10月1日—15日)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
10月上半月,受降水和冷空气影响,整体扩散条件较好,全国大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局地可能出现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O3或PM2.5。受沙尘天气影响,甘肃河西地区、宁夏、青海及内蒙古西部可能出现轻度污染,新疆南部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02 政策解读
《能源规划管理办法》印发,助推能源高质量发展
9月3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规划管理办法》指出,全国综合能源规划、全国分领域能源规划和区域能源规划是指导全国和相关区域能源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办法》包含总则、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发布实施、规划评估调整、附则等6大部分。据悉,《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相关要求,对2019年版《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它的印发实施,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能源规划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将进一步发挥能源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引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
一、增强能源规划的系统性
明确能源规划的范围。《办法》明确,能源规划包括全国综合能源规划、全国分领域能源规划、区域能源规划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规划等。
理顺能源规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在此基础上,《办法》明确了各级各类能源规划的关系。
二、增强能源规划的权威性
明确能源规划编制主体和审批程序。全国综合能源规划、全国分领域能源规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和发布实施,或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审批和发布实施。区域能源规划按照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有关要求审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实施。省级综合能源规划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家能源局审批,国家能源局原则上不批复省级分领域能源规划。《办法》强调,未经批复的省级综合能源规划和未按上述要求衔接一致的其他省级能源规划,不得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发展的依据。
严格工程项目列入能源规划的要求。《办法》明确,能源规划是企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依据。区域和省级能源规划列入的有关工程项目,应当符合全国综合能源规划、全国分领域能源规划确定的总量规模和区域布局。
三、增强能源规划的科学性
深化能源规划研究。《办法》要求,能源规划前期研究应当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开展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等工作,立足能源发展基础,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研究重大战略、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论证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多方案比选和多角度论证。
加强能源规划衔接。强化规划衔接协调,确保规划可落地实施,是增强能源规划科学性的重要方面。
四、增强能源规划的适应性
加强能源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要求,能源规划编制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有关问题等。
规范能源规划调整修订。规划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严肃性,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更改各类规划。
03 市场洞察
生态环境部重磅发布!三大行业入局,中国碳市场迎来关键性扩围
9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经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标志着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从单一发电行业历史性地扩围至四大重点排放行业。
生态环境部同期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6.96亿吨,累计成交额高达478.26亿元。
一、政策核心:公平与效率并重
此次纳入三大行业,政策设计思路清晰可见——“循序渐进、抓大放小”。方案强调分阶段推进,以主要排放企业和排放工序为重点,合理确定配额分配范围。与发电行业保持一致,2024、2025年度配额实行免费分配,基于单位产出碳排放分配配额。
政策导向更是旗帜鲜明:“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单位产出碳排放越低,配额盈余率越高,直接引导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降低排放强度,推动能效提升、原料燃料替代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这实质上是用市场化机制为企业设立了清晰的低碳转型路标。
二、市场活力:规模与效率双提升
全国碳市场在2024年已展现出蓬勃生机,新纳入的三大行业将带来质的飞跃。1334家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已公布,碳排放数据月度信息化存证全面启动,企业账户开立工作稳步推进。这一扩围行动将显著提升碳市场的覆盖广度和影响力。
清缴完成率创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底,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高达99.98%,其中28个省级地区实现100%履约。以上海为例,其碳市场覆盖28个行业400余家企业,碳配额总量约1亿吨,创造了全国唯一连续12年100%履约的纪录。地方试点与全国市场并存互补,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碳市场体系。
三、企业应对:从合规迈向价值创造
面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大变革,相关企业亟需从被动合规走向主动管理。
企业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报告与核查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要加大对能效提升、原料燃料替代等绿色低碳技术的投入和评估,提前布局减排项目;要建立专业碳资产管理部门或团队,负责配额的交易决策、风险管理和价值挖掘,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企业核心经营管理活动;应把握征求意见窗口期,深入研究方案内容,通过正规渠道反馈建设性意见。
四、迈向成熟碳市场体系
三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仅仅是阶段性成果。从《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描绘的蓝图看,中国碳市场未来发展路径已然清晰。
持续扩围是确定方向。中国将分阶段、有步骤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市场机制将持续完善。未来全国碳市场将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努力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碳定价机制将日益健全。随着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和活跃度提升,碳价信号将更加清晰有效,引导资源向低碳领域流动,为全社会低碳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低碳行动将走向全民参与。以上海碳普惠为例,已累计吸引超20万市民开户,近5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参与,签发10万多吨减排量。个人层面的碳减排行动,正在成为碳市场体系重要补充。
碳市场作为碳排放资源配置的关键机制,正日益展现出在中国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核心枢纽作用。全国碳市场的这次关键性扩围,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加速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
中器动态
与国同庆送福利 | 你的环保知识能换奖品!不服来“较”!
这个国庆有点不一样,不只是休假,更是休“碳”;不只是聚会,更是聚“能”;不只是娱乐,更是与地球的对话!
中器集团董事长张学旺参加安徽卫视中秋晚会,与徽商企业家共唱《我们都是徽骆驼》
迎朝阳创业,披星月放歌,敢为天下先,激情担责任,报效为祖国!
月满中秋,绿色同行——中器集团中秋特辑
中器中秋游园会high翻全场!同心共建,绿融一家情~中器人用时光书写的画卷,温情不辍,爱意赓续。